返回首頁

我國的海洋技術(我國的海洋技術發展發展成就)

來源:www.wanmuzhi.cn???時間:2023-02-18 04:14???點擊:287??編輯:jing 手機版

1. 我國的海洋技術發展發展成就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有:

1、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2、我們國家在衛星方面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3、在運載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

4、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

2. 中國海洋技術成就

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強大,這句話關鍵是“強大”這個詞用錯了,因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就,應該是說“巨大”。

只有國家實體或者是一個重要的部門強大,比如我們國家非常的強大,我們的軍隊非常的強大,而多樣性保護的成就,只能用巨大或者是不小來搭配。

3. 我國海洋開發領域取得的成就

載人航天。

中國于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航天工程,研制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制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中國重視研制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中國研制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占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于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1. 衛星遙感。

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

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

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

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

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

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

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

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

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

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

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臺,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

在衛星直播試驗平臺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網絡,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4. 我國海洋技術發展現狀是什么

海洋類專業就業前景分析:

國家對于海洋科學采取積極支持發展的政策,也大力發展海洋科學的教育。如今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一般采取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

當下隨著行業的發展,如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狀況較佳,特別是海洋資源開發、海水養殖、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運輸、海洋油氣開發和食品工業等部門吸收人才最多。

近幾年,我國在海洋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尤其是在海洋資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測、海產品生產等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該專業就業形勢良好,由于該專業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和國家的政策傾斜,從業人員的收入狀況良好,且有持續增加趨勢,特別是該專業的高級人才供不應求,所以行業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5. 我國海洋領域的成就

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潛至7062米海底并開展作業,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蛟龍”號成功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邁出了業務化運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凱旋。257名科考隊員在160天考察期間,圓滿完成30項科考任務、15項后勤保障任務,在南極建立了中國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南極考察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請的3000平方公里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隨著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順利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不斷深入,中國正在逐步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擴展資料:

中國發展海洋事業的意義

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岸線漫長,管轄海域廣袤,海洋資源豐富。習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系國家興衰安危。

作為一個陸海兼備的世界大國,堅定走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堅定走向海洋,堅持走的是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我們要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